眼下,各種環境政策仍在頻繁出臺,《關于有序推進煤制油示范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》和《關于穩步推進煤制天然氣產業化示范的指導意見》也正在制訂中,業內人士普遍認為,這兩個意見,將從能耗、排放等方面對煤化工項目作出具體規定和規范,也將再次對我國煤化工產業提出更高的環保要求。
煤化工零排放是偽命題
“煤化工項目一直受到環境主管部門的重點監管。”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陳彬說。事實正是如此,煤化工項目頻頻出現在環保部、各地環保廳的通報上巨大的環保壓力——僅2013年以來,我國煤化工領域已有多個項目被環保部通報,其中不乏神華等知名企業。
據了解,幾乎所有大型煤化工項目都面臨環保壓力。原因有三:一是企業不承諾“零排放”,項目難核準,但現在的治污技術又無法真正實現“零排放”;二是社會對煤化工質疑多,主要盯在環保方面,加之媒體炒作,煤化工項目被一些人“妖魔化”;三是項目所在地一些村民出于自身利益,經常采取上訪等較端方式表示自己的訴求,使得煤化工環保問題復雜化。
早在10年前,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處于起步階段的時候,“零排放”就作為一個重要命題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。這些年,不少煤化工企業也針對零排放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。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,零排放目標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不斷改進,尤其是這種示范工程,有很多不確定因素;廢水處理解決方案的實現并不是說已經做得非常完美,還有改進空間。據介紹,該項目的廢水處理經過了幾批人攻關,超過10家以上的單位提供了關鍵技術和設備。
“煤化工廢水零排放實際是一個偽命題,富煤的地區紛紛搞煤化工,而搞煤化工絕不是以煤炭資源作為決定因素。一個地方能不能建煤化工項目,決定于短板資源,也就是水資源和環境資源,而環境資源主要是水的排污去向問題。"環保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石化輕紡部主任周學雙說。
政策升級是挑戰也是機遇
煤化工投資熱背后隱藏的環保風險不容忽視,也正因如此,近幾年我國的煤化工政策多為管控性政策,并特別強調要與環境容量相適應。以國家能源局《關于規范煤制天然氣產業科學有序發展的通知》為例,就提出要嚴格能源轉化效率、水耗、排放等產業準入要求。
”新修訂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》,在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、項目環評審批、項目建成后的環保監管方面要求更加嚴格,對煤化工行業未來發展必將產生重大影響。“陳彬說。但環保政策的升級,在業內來看,帶來的并不只是壓力,還有機遇。
中國石油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馮連勇就認為,國務院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明確提出“加快調整能源結構,加大天然氣、煤制甲烷等清潔能源供應”,這對包括煤制天然氣在內的一些煤化工項目又構成了利好。馮連勇說:”我國今后推廣的清潔高效的新型煤化工,盡管不是降低污染的最佳選擇,但卻是最現實的選擇。目前新型煤化工技術已經比較成熟,以生產石油替代品為方向,可高效利用煤炭資源,兼具節能、環保、減排等特點。以煤制天然氣為例,相比直接燃燒煤來說,天然氣可減少污染,節能降耗。“
我國環保水平比歐美等發達國家進步要快,在工業發展的同期,我國環保水平相對要高,因為我們站在別人的肩膀上,起點更高,我們借鑒了最新的環保技術和管理理念。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周獻慧表示,以最嚴格的標準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量,有利于重污染地區環境質量的改善。在這種形勢下,石化行業只有積較應對,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千方百計達到環保部的排放要求,才是正確選擇。